日期 :
这个夏天,对于家住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的朱雨卓来说,可谓收获满满。7月底,顺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几天后,她凭着这份录取通知书,领到了村里发的10000元新生奖学金。“不仅有奖学金,村里还会发每月500元的住校生活费,每年可报销不超过8000元的学费。”说起村里的福利,朱雨卓满是自豪。
“38年前航民村就定下政策,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还有奖学金和生活补贴。”航民村村委会主任陈国庆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该村仅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就多达100万元。而这还只是村民福利中的一小部分。
航民村是萧山的“三面红旗”之一,曾先后被授予“中国经济十强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称号。这个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75人的村庄,积累了百亿资产,属清一色的集体经济,村民人均占有净资产超过500万元,很早就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用航民村“领头人”朱重庆的话说,靠的是“始终如一坚持集体经济,坚持共同富裕这条路不动摇”。
做大“蛋糕”
一个村企的“硬核”致富故事
在村民朱建生的记忆中,1978年前的航民村只是瓜沥镇的一个生产大队,人均不到半亩田,一半种水稻、一半种络麻,村民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
穷则思变。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航民村拿出村集体全部积蓄6万元,并借款6万元,办起了村里第一家集体企业——萧山漂染厂。航民大队的会计兼手扶拖拉机手朱重庆,因为“厚道、诚心”,被推选为厂长。航民的“硬核”致富故事也由此开启。
办厂第二年,漂染厂就连本带息收回投资,还获利2万元。大队会计出身的朱重庆算了一笔账,“有了这笔盈余,首先就想到了分红。我们办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当时村里一共有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各分到了5000元。
彼时,共同富裕的理念就已在航民村生根发芽。
在朱重庆看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做大“蛋糕”是基础,这个基础来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此后多年,航民村没有盲目并村、扩大规模,而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把税后利润的15%用于村庄建设——航民村的道路、绿化、河道、民居建设的资金,都来源于此。
税后利润85%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漂染厂为基础,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航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以印染、热电、黄金饰品为“主引擎”,纺织、现代农业、宾馆、物流、房地产等多门类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造出了一个资产、收入均超百亿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8家,长期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与此同时,航民村的净资产也从6万元增加到7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从14万元增加到140亿元,40年增加10万倍;去年实现利润9.04亿元,净上缴国家税收5.4亿元。
分好“蛋糕”
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村办企业越做越大,资金积累越来越多,1998年,航民村集体净资产高达3.25亿元,一跃成为浙江的“首富村”。
航民村率先在浙江省探索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49%的股权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经营管理骨干,量化的股权中,通过村龄占40%、工龄占40%和管理骨干占20%的二次量化分配比例,确保航民村人人有股份,个个是股东,形成了“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富模式。
“量化”也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发现:家家都是富裕户了。
去年村民人均分红达到20000元,二十多年来累计人均分红30多万元,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真正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村民朱建生是村办企业的中层干部,村龄股、工龄股和贡献股都叠加认购过,去年,朱建生一家拿到了95000元的股权分红。
“生活在村里,除了年底能拿几万元的股金福利‘大红包’外,生活、教育等也样样不用愁。”说起村里的福利,村民们都一清二楚。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福利费3000元,60岁以上的老龄村民每人每年加发3000元生活补贴;大米、菜油免费供应,节日期间还发肉、禽、鱼等。
航民村在注重村民“口袋富”的同时,更注重村民和员工的“脑袋富”。早在1996年就建成了集影剧院、游泳馆、篮球馆、城市书房、文体综合楼、老年活动室为一体的航民文化中心,由文化中心延伸的航民田园广场(设有中心广场和智慧跑道)、航民山前广场、集团展陈馆和拟规划建设的航民村史馆,构建起航民5分钟文体休闲圈,打造“航民人的精神家园”。
眼下,航民村正不断提升村庄环境、功能性等品质需求,提出了全面推进“多元融合、品质人居、共富共享、智慧高效”的未来乡村建设理念,全面启动航民村未来乡村建设。
摘自《杭州日报》202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