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力量源泉】萧山精神内涵

日期 : 2023-03-21

c8b12ed48dddb5f2de85b1564d3296ed.jpg


【编者按】“四千精神”的源头己无从确认,但它的本质力量源于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源于人民摆脱贫困的永不放弃的奋斗。一代又一代萧山人尽情地展示了这种精神,实践着这种精神。作为 30 多年前萧山的三面红旗之一、如今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标杆之一,人们总会不由想起浙江首富村”“共同富裕上市公司等词汇,诚然这是对航民人创业成果的赞誉,但人们更不会忘记第一代航民人的那种“四千精神”……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发布会上,李强在回应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时表示,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了“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李强总理所说的“四千”精神,即刻在萧山人朋友圈刷屏。萧山人对“四千”精神可谓十分熟悉,这正是当年萧山人谋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最重要内涵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后,萧山人开始离乡背井,下海经商, 里畈人(萧山北海塘以南地区称为里畈,北海塘以北沙地区称为外畈)用“鸡毛换糖”,外畈人背上蛇皮袋受收鸡肫干皮,甲鱼壳,沙地农民卖萝卜干、倒笃菜跑遍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萧山人得风气之先,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积极性的农民对土地投资投劳,科学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显著丰收,剩余劳动力积极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萧山人“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萧山模式。

全国著名乡镇企业家朱重庆曾回忆当年创办企业的历程,讲到了“四千”精神的实质。当年,航民村的农民靠双腿跑业务,走遍天南海北。为节省5角钱,出差外地不住旅馆睡浴室。为节约1元钱,不坐的士坐公交车。一次为了买到更便宜的炼筒,说尽千言万语,才感动设备科长把那炼筒低价卖给他们。朱重庆的航民漂染厂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白手起家的。

萧山的乡镇企业尽管发展历程与方式不尽相同,但艰苦创业精神都跟“航民”相似。他们就是在这“四千”精神的鼓舞下蓬勃发展起来的。队队办企业,村村有工业,成为萧山乡镇企业的独特风景。各类企业应运而生,萧山展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办厂高潮,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萧山工业革命”。

2003年,萧山“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名动天下,一举奠定“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地位。这一幕,很多萧山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光荣和骄傲。追本溯源,离不开当初的“四千”精神,也可以说是“四千”精神的成果。“四千”精神的本质力量,在于它源于民营经济、源于市场经济、源于人民摆脱贫困的永不放弃的奋斗。无可否认的是,一代又一代萧山人尽情地展示了这种精神,实践着这种精神。萧山何以产生“四千”精神?正是由于昔日萧山潮涨潮落、塌江决堤、地瘠物乏的生存环境,赋予了历代萧山人民喜欢跑码头、闯市场、走四方的天性,也铸造了敢冒风险、勇于挑战、善抢机遇、誓志争先的弄潮儿精神品格,催生萧山商品经济萌芽早、根基深,并深深积淀在历代萧山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一遇适宜土壤就开花结果。这种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发下,赢得了现在“萧山商人走天下,萧山商品遍天下,萧山美名扬天下”的可喜局面,为萧山“工业兴区” “开放强区”,走向都市化、国际化、信息化,奠定了扎实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事实上,长期以来,萧山人民秉承了“喜奔竞,善商贾”的传统风俗,以巨大的创造力,丰富、充实和发展了萧山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也见证了不同时代的辉煌成就。从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到“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到“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的“四抢”精神,到“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四敢”精神,萧山“奔竞不息、勇立潮头”,强烈的竞争意识、争先精神、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是萧山最为宝贵的财富。

 置身于新时代语境中,“四千”精神将发挥怎样的价值?一方面,萧山的崛起,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敢为人先的民营企业家功不可没。看企业,萧山诞生了1.8万余家制造企业,1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2家世界500强,4家中国500强。庞大的企业群体、充裕的产业资本、扎实的经济基础,这一切都构成了萧山制造业最厚实底盘;看产业,萧山形成以化纤纺织、机械汽配、钢构网架、服装羽绒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中国化纤新材料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中国羽绒之都,一个个“国字号”荣誉,彰显着萧山块状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近年来受疫情冲击,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政府和企业一起咬牙坚持、负重前行;未来,萧山要打好翻身仗、实现高质量,也必须依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当前萧山正处于“县域经济”到“都市经济”的转型过渡期,正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相比上世纪80年代,尽管时代在变、形势在变、竞争格局在变,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萧山的民营经济是有实力、有底蕴的,萧山的民营企业家是有情怀、有担当的,更是推动萧山再创辉煌、重振雄风的底气所在。

回望来时路,萧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经济这张名片;展望新征程,萧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要打好经济这张王牌。从这个角度来说,“四千”精神永不过时。(浙江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