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一句“诺言”背后的四十年坚守

日期 : 2023-11-28

20年来,“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时代“千万工程”新画卷正在全区的乡村徐徐展开。宏大的时代叙事诗中,个体的村民是最贴近的实践者、受益者,村民眼里的乡村也最贴近生活。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千万工程”蹲点行动——“我们的村”系列报道,透过村民平凡视角看“千万工程”20年落地生根的共富美景。

今天,我们来到第十二站,瓜沥镇航民村。

一诺千金。在航民村,有这样一句“诺言”,从1979年创办第一家企业开始,他们整整坚守了40余年。

这句“诺言”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这句“诺言”,或者叫作“奋斗目标”,刻在了航民村或者航民集团各个企业的“显眼处”。

这句“诺言”,航民人牢记于心,恒久坚持;初心不改,创新实践;不辱使命,坚守发展。

时间“穿越”回1978年,彼时航民村人均收入仅148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负数”。

“倒挂户多、缺粮户多、光棍汉多”。村民守着脏乱的破房,望着贫瘠的土地,眼中装满亘古难变的暗淡风景。

时光“穿梭”到当下,如今航民村近5年来年均工业产值140亿余元,年均利润9.5亿余元,年均上缴税收5亿余元,村民人均收入9万元,拥有总资产超百亿元。

图片

航民发展“同龄人”陈国庆:

个富不是富  共富才是富

冬日的暖阳,毫不吝啬地将阳光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洒了进来。办公椅上,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航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国庆的电话,就没有停歇过。

“大部分是村民打来的,而且都是急于要解决的事情。群众问题无小事,村干部不能‘怠慢’。”他略带歉意说道。

整日忙得不亦乐乎的他,现今46岁,却实打实是村里的“老干部”了。21年前当选为村委会主任、10年前又成为村党总支书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国庆是航民村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也是见证人。说起航民的发展历程,一个个场景都在他的脑海里,只需娓娓道来。

“航民过去一直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这片大地,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航民第一代创业人抓准时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陈国庆打开话匣子。

1979年,航民漂染厂诞生了。创业初期缺设备,航民人就奔走在上海几家印染企业的废料堆场和废品回收公司,极尽挖掘,终于“拣”回了旧锅炉、旧整理机、旧炼桶等,装了整整三卡车人家扔掉的设备。

靠着这些别人丢下的“废物”,他们组装起了自己的第一批生产设备,一群“泥腿子”开启了创办现代工厂致富的梦想。

从做水泥包装纸袋和洋钉开始起步,到兴办印染主业,再到热电、黄金首饰等多元化产业,谁能想到,40多年后的航民,一步步摸索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成为拥有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28家现代企业的集团。

采访中,记者听到陈国庆说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创新”。

在陈国庆看来,1979年利用农业积累白手起家创办工业企业,是一种创新;1999年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种创新;2004年航民股份在上交所上市,是一种创新;2008年参股第一创业证券,是一种创新;2012年合资的科尔纺织到美国办厂,也是一种创新。

陈国庆介绍,正是航民在浙江率先探索出的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航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同富裕路子。

如今,航民集团年年向村里股权分红,农产品免费供应给全体村民,家家户户发放福利费,孩子读书免费,上大学有补贴、奖金,大病享有医疗补助,人人享有从产房到墓地全生命周期的福利保障。

而伴随着集团多次增发配股,更多人参与到航民共富果实的分享之中,大家扎扎实实享受到了集体经济的好处,不断增强巩固了共同富裕的信念。随着航民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兴盛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家家住上小别墅。


第一代“企业工人”朱建生:

我是共富的“直接受益者”

村民朱建生热情邀请记者到他家里做客。

一幢300多平方米的独栋别墅,静静地“卧”在清澈见底的河道边。家里近百平方米的院落,打理得有条不紊,干干净净。角落里一颗挂满果实的柿子树,似乎随时欢迎前来做客的人们。

朱建生家门前的水泥路两侧,都是这样整齐的别墅,门前大都停着一辆小汽车。

61岁的朱建生已经从航民村一家企业转岗到村委会工作。他整整在企业里工作了42年,是航民村第一代企业职工。

1980年,朱建生被派到上海学印染技术。从学徒工开始,到车间主任再转岗,朱建生伴着航民企业的壮大,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他清楚地记得,作为企业职工,第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十元。而到了退休前,工资早已过万元了。加上年终奖和企业分红,用朱建生自己的话说:“早就过上小康的生活了。”

作为航民村村民,朱建生和其他人一样,还会享受到很多“福利”。

1999年,根据村民意愿,航民村提出了集体控股、量化股权的产权改革方案。将集体49%的股权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经营管理骨干,进一步提升集体资产的“共有”属性,提升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我们家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朱建生说,一年下来,企业里的“分红”作为全家生活费用都用不完,还剩余很多。

朱建生细细道来村里的其他“福利”:全村的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还享受奖学金及生活补贴;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福利费3000元,60周岁以上老龄村民享受退休工资外,每人每年还加发生活补贴3000元;村民全年免费供应大米、菜油等农副产品;村民去世,免费提供公墓安葬。也就是说,村民从产房到墓地的全生命周期,都有福利保障。

让朱建生很“感恩”的是,正是在村里这样好的“待遇”下,他的两个孩子也特别“出息”,都上了大学,并有了不错的工作,在为社会做贡献。尤其是二女儿,以优异的成绩在复旦大学本硕毕业,成为村里孩子学习的榜样。

朱建生介绍,航民不仅让村民“口袋”鼓了起来,也千方百计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裕”起来。

近年来,村里建成了集篮球馆、游泳馆、影剧院、老年茶室、文体活动、城市书房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还建起了浙江省五星文化礼堂、幼儿园、田园广场、山前公园、外来员工居住中心等公益设施,大大改善了村民职工居住环境,丰富了业余生活。

尽管朱建生已到了退休年龄,但闲不住的他主动担任起了村里的“网格员”,去年还被评为“区优秀网格员”。

朱建生认为:“航民村发展‘带富’了个人,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为村里新一轮发展作出新贡献。”


最早一批“新航民人”许国清:

航民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16周岁来航民企业工作,来自江苏宿迁的许国清已经整整工作20多年了。

航民集团产权改革前,企业员工大都是本村或本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国清是航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最早一批外来员工,也是第一代新航民人。

“阴差阳错”来到航民企业工作,没想到改变了许国清的命运。

从当初的车间车工学徒做起,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许国清每隔3年左右,就会走上新的更重要的岗位,六次“跨越”后,如今他已经成为航民百泰公司品管部的总管。

航民百泰在航民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经过20年的发展,航民百泰已经成为国内黄金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之一,黄金首饰加工量连续多年位于华东地区第一名,全国前三名。

许国清是航民百泰的第一批外来招聘的员工,他不仅见证了企业从小马驹变成了骏马的历程,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跨越。

工作中勤于钻研的他,创新了物理硬金手环制作等新工艺,并申请了专利。新工艺不仅为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品质。

新航民人许国清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11岁和6岁的两个女儿也都在瓜沥镇上学。同样来自老家的爱人王茜也在企业里上班,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每每说起在航民工作,许国清都会想起一件记忆深刻的“小事”。就是这件“小事”,让他坚定了留在航民工作的决心和信念。

原来,他来航民工作不久的某一天,在上班路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眼看要迟到了,正犹豫时,附近一个村民打着伞跑了过来,将他护送到几百米外的企业大门口。

虽然一路上村民“地道的萧山话”一句也没听懂,但他心里泛起阵阵暖流,连声道谢,这位村民只是摆摆手笑着离开了。

这件“小事”让许国清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温暖和包容。“航民村的人善良又热情,素质真高,在这里工作心里踏实舒服,我要留下来,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他深有感触地说。

在航民工作的20余年里,许国清先后介绍了50多名老乡来航民工作。有的同他一样,成了技术骨干。

1979年,航民村以6万元农业积累,创办工业企业,如今集团现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8家,职工1.2万余人,90%以上都是外来工作人员。他们也同许国清一样,在挥洒自己汗水做贡献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家庭和财富,体验到幸福的味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萧山、在浙江乃至在全中国,航民村都以“模范”“标杆”著称。

这个“老典型”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浙江省文明村”等多个称号。2021年,航民村还成功入选“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

通过以企促村、以村带企,航民村把一个昔日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十强村、浙江“首富村”。

航民的成功,在于矢志不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而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创新是航民发展的“法宝”。非守正无以长盛,非创新无以制胜,“守正创新”是航民精神的基石。

航民人善于继承先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敢于探索,创造了多个领先。

航民是浙江省第一个亿元村、浙江省第一家村集体控股的上市企业。航民率先探索村级产权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农业农村规模化、农场化,形成以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航民积极推行创新驱动战略和品牌立企战略,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先后拓展宾馆、物流、房地产、金融投资等三产服务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无论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思想理念的创新,只要能为航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擦亮宝剑、增厚铠甲,只要能为航民集体经济的崇高事业积蓄力量、带来发展,航民人就敢于思变、勇于尝试、善于突破。(萧山政府网)